西河柳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典籍里的中国鄠邑古代秦岭生态保护法规民约 [复制链接]

1#

典籍里的中国鄠邑古代秦岭生态保护法规民约案例集锦经眼录

作者:西周文化研究会秦岭人文保护研究基地曹云海

人文秦岭

04-16

鄠邑,中国法制史诞生的摇篮之地。*帝之孙颛顼(Zhuan-Xu)高阳氏,五帝中的黑帝。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定下了“男尊女卑,大男子主义”法律的天帝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载:“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,拂之于四达之衢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天帝颛顼的法规,已婚女子在路上不避开男子的,要在四达之路上遭受击打。陕西宝鸡秦公大墓石磬,春秋晚期秦乐器。磬铭有秦石始祖颛顼(高阳氏),提到“上帝”“配天”,此皆为祭祀对象。石磬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。

鲧(gun),相传为天帝颛顼的长子。也就是大禹的父亲,被尧帝封于崇地,崇地,今鄠邑。《山海经》:“洪水滔天。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,不待帝命。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。鲧复生禹。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。”

息壤,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够不断自我生长的土壤。笔者曾与西安文史研究员刘高明先生(宁夏贺兰山岩画发现者)共同研讨,确认今之石灰就是困绕学界千年之“息壤”。同时又搞清“伯鲧乃以息石、息壤以填洪水”的息石。鲧在鹡鸰原作崇国城,城之始也。即中华城巿文明的开始。其城址在今南、北河头村,东、西韩村、六老庵村一带。崇伯鲧在处理城基、雍防堤垻工程处理地基中,曾釆用此“灰土”技术,类似今人谓之“三合土”,是鲧氏一族技术发明专利,是开凿南山古栈道时“火烧水激”中获得的副产品。息壤,地名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《史记地名考》中说其地为秦地。笔者考“息壤”之地,在今石井镇蔡家坡、曲峪、檀峪、皂峪、栗峪、涝峪纸房这一带。明崇祯《鄠县志》物产中有石灰之载。上世纪70年代,蔡家坡村三组在修地时发现有大型石灰沉淀池遗址。今世涝峪纸房、栗峪白云石矿场、白灰窑等皆是例证。涝河流域丈八寺仰韶文化遗址的“大量灰坑、灰洞、房基遗址”皆可证之。这里出土有距今多年前碳化稻谷,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物证。今人当敬畏古人伟大发明创造,栈道在世界交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,可与万里长城、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伟大工程。也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评价工科男神鲧,这一天神的理由。明代于谦曾作过《石灰吟》一诗,今借用此诗评价鲧,当是最恰当不过的。

(二)《甘誓》是中国最早带有*法性质的文献

鲧生禹,禹生启,启嗣立,公元前年,启废禅让“公天下”,而世袭建立“家天下”,是为夏朝。然而夏启却遭到同姓庶兄有扈氏的反对,启于次年(公元前年兴六师伐之,大战于甘,夏启于战前乃召六卿在甘亭(地名)誓师,而有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《尚书·甘誓》篇。讨伐檄文,措辞严厉,先声夺人。仅有88个字符而说“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弃三正,天用剿绝其命,今予惟恭行天之罚。”“威侮五行”、“行天之伐。”是其檄文关键词。

《甘誓》是中国最早带有*法性质的文献、中国“五行”一词始见于文献记载。成语“飞扬跋扈”故事源于此。这场战争结果,启胜而有扈氏败。有扈氏败,标志着大同社会的结束;启胜标志着历史已过渡到小康社会。因而其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性质。《淮南子》还以赞赏的语气评价说:“有扈为义而忘,知义而不知宜。”

(三)周文王《伐崇令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

“天生玄鸟,降而生商”。是《诗经·商颂》中殷商后代歌颂他们祖先的一句诗。鄠邑在清代出土有商代《己亥方鼎》,清末时流失到海外,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。该鼎铭文中有一字为“(?+泉)”上下结构的合体字,笔者考:疑其是“崇”的异体区别字。周原甲骨第15片:“‘虫伯’,虫,疑即崇伯,崇侯虎。”(斯维至著《陕西通史·西周卷》)《诗经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受命,有此武功;既伐于崇,作邑于丰。”周文王伐崇国虎于崇墉,《竹书纪年》:“三十四年盩师取耆及邘,逐伐崇,崇人降,”《左传·僖公十九年》:“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,*三旬而不降,退修教而复伐之。因壘而降。”文王伐崇墉,时为城市*事攻坚战。“文王将欲伐崇,先宣言曰: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,不敬长老,听狱不中,分财不均。百姓力尽,不得衣食,余将来征之,唯为民。乃伐崇,令毋杀人,毋坏室,毋填井,毋伐树木,毋动六畜,有不如令者,死无赦。”(汉刘向《说苑》)战前周文王先声夺人,志在必得,颁布的《伐崇令》中“毋伐树木”之法令条文,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。

《诗·皇矣》记述了这场战役之经过,攻城便有了冲车、登城器械钩援出现的最早文字记载。西周都城丰京,在今鄠邑秦渡镇一带。是西安最早的的名字。西安多年建城史、年建都史皆从鄠邑这地方开始的。文王作丰,武王作镐。丰京和镐京,被誉为东方最早的“双子城”。

如果说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,其先民在其部落周围开挖的壕沟,是城市的雒形,那么《吕氏春秋》记载“夏鲧作城?所作当矣。”《吴越春秋》曰“鲧筑城以卫君,造国以居人,此城郭之始也。”即中华城市文明开始的地方。若以此时推算,真正意义上的建城史大约多年。

三、鄠邑:《周礼》虞衡制度肇源之地

所谓虞衡制度,是指虞是保护山林川泽的监督机构,衡是保护山林川泽的执行机构。《周礼·天官·太宰》曰:“以九职任万民。?三曰虞衡,作山泽之材。”虞衡,官名。此处还指在山林川泽从事生产的人。郑《注》曰:“掌山泽之官,主山泽之民者。意思是说:第三是虞衡之业,来开发利用山林川泽资源。

鄠邑,《周礼》(亦作《周官》)的发祥地,周公(姬旦)制礼作乐,将周礼系统化、理论化、制度化。由《周礼》所演化的儒学,构成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核心——儒学的基础。“孔子之道学于文武,而文武之德实惟周公成之。鄠为丰京旧都,周公退老告终之地。”(程灏《姬宗世谱序》)

《书序》云:周公老于丰,成王还归,在丰作周官。”崔玉理《读书札记》云:“鄠有周官坊,在周之郊,当是成王作周官于此,毕公因以居之,命作毕命耳。”清雍正《重续鄠县志》载周公退老告终之地为明农之乡。《左传》曰:“礼,经国家,定社稷,序民人,利后嗣者也。”

鄠邑,中国林业肇源之地。《诗经》中“辟雍”,这一文化设施,为周天子之学,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。以观天象而有灵台;驯化动物,培育作物,栽植树木而有灵囿;水产养殖而有其灵沼。同时这些设施具有文化功能和科学研究性质,且始有中国皇家朴素园林史,中国林业肇源于此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也援引“周制有之曰:“列树以表道,立鄙食以守路,国有郊牧,疆有寓望,薮有圃草,囿有林池,所以御灾也”。可见周朝便已具备了良好、适宜的养路和路旁植树表道的规划及护林制度。此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周朝制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例证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雍州有鄠杜竹林,南山檀柘,号称陆海,为九州膏腴。”隋文帝时在鄠县设司竹监,管理竹林。唐玄宗天宝二年()为修建宫殿,需在终南山林区采伐木材,曾于鄠县设监司都办。(《户县志》版))

三、鄠邑大王镇兆伦村《毛氏栗峪山场诉讼案》

兆伦村毛氏为西周毛叔郑之后裔,相传其远祖在周幽王失国之后,潜逃到秦岭终南山栗峪口内,历经秦、汉、唐、宋,迄元于此生息繁衍。自明初有毛林者携妻王氏(罗什堡人)迁居于兹,并于兆伦村内建祠,其先亦享祭祀。

据说嘉靖十三年()所立之《道安里毛家山场记》碑载:“即如道七毛姓山场,旧在栗峪口内约六里之遥。东至河,西至马安岭梁上,南至太阳沟,北至老牛坡,四至分明??”。又传,峪内有祖坟宗祠遗迹。清乾隆五十八年()有罗什堡王天才“恃才兴讼,混争山场”。族人毛成章、毛法杰将明嘉靖二年()《户均簿集》呈案时,知县毕所密“委人查验其山场,与均账所载一一相投。”即将山场断给于毛姓。

四、村民乡规民约:禁烧白灰,保护秦岭生态环境

例证

清代咸丰四年()十月,陕西省西安府鄠县安善操保峪坊村阖立有一块“禁止烧石灰”警示石碑。该巨石碑,现位于潭峪口村。碑文如下:

“禁止潭峪沟永不得烧石灰。咸丰四年十月,安善操保峪坊阖立。”

檀峪因青檀树而得名。青檀树,又名檀皮、翼朴、青藤。榆科青檀属,一属一种,为我国特产。人们谓之青檀为“中华瑰宝”,贵在其皮。据记载,自唐初以来,我国就利用青檀皮作为“千年寿纸”——宣纸的主要原料。我国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言:“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,中国书法和绘画离了它,便无以表达艺术的妙味”,对宣纸给予了崇高评价。

五、清代儒商贺遇霖买山义行,保护秦岭生态例证

清代咸丰十年()《买山义行记》碑文

鄠西南涝峪口有堡马西,环涝水。东接栗峪直,南则马峪沟也。峪口北对堡门,相去仅里许。岁久年深,峪中沙石垒积,其底高于堡城。加以年来,峪内树木开垦一空。每当夏秋之交,霖潦横生,沟水泛溢。村人恒有其鱼之叹,堡外有盐知事衔贺遇霖,字雨亭者,其先郃阳人,租居于此,今三世矣。仁厚性生慷慨有素,见兹峪于癸丑戊午数年之间,屡受水患,思所以捍御之。乃纠村人而言曰:吾堡其听没于水乎?僉曰:非荒此山使树木丛生,以聚沙石,而阻横潦,不可顾山各有主、地各有粮,荒山必先买山,买山之费,堡之人实难办此。雨亭曰:此事余其竭力图之,期与诸父老观其成焉。于是捐钱壹千贰百串有奇,選里之老成经事者,採买此峪中之地。南界岭表,北距沟口东西。买到之处各镌字于碣以誌。久远毋任斧斤之入,並戒牛羊之牧庶乎,树木日生,山复其旧,水节其流,而人可安其居耳,异日者,天施地生。加以人之爱护,凡沟中所产竹木果品,除每岁本山应输钱外,积其余息,当设立义学以训吾乡子弟议富而好礼者。督理其事行,见山之材与人之才蒸蒸蔚起,为一村兴利,即为国家储材,一举而两得。其为益,豈浅鲜哉!里之人受其福,思彰其善,述其巅末,恳为记之,以告将来。夫人情莫不自惜其财,彼家庭骨肉,尚有借耰(音you注:覆种摩田器,锄也。)锄而德于色者,矧(Shen注:况,况且的意思)出千余婚之费置之荒凉芜杂之区,为里邻谋安全,此其举措,不诚今世之空谷足音哉?是真足以风世者矣。余既书惠周閭閈以额其门,今复徇里人之请而记之如右。

敕授文林郎即诰授奉*大夫鄠县知县侯選同知蜀成都杨玉章撰并书

大清咸丰十年()岁次庚申二月中浣穀旦

大商贺遇霖虽以木材起家,但见租居地马峪中沙石堆积(成堰塞湖)其河床高于堡城成“地上悬河”,只因树木被砍伐一空,水土流失严重,夏秋之交霖雨时节,马峪易发洪灾。成为村人最大的安全隐患。为排除隐患,捐款出资贯,买下山间数百亩山地,封山育林,植树造林,再加之人之爱护,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保持水土,涵养水源,防止水土流流失。并且禁止随意采伐树木,禁止放牧,牛、羊入林毁树,除每年山林正常开支外,积攒节余,兴义学,训导吾乡子弟知书达理,兴山林,树人才,一举两得。这也是古人秦岭生态保护,典型案例。村人为其义举,树碑刻石以颂其德。

马峪洪水灾异之患,虽是天灾,实为“人祸。”这也是古人汲取洪水灾难教训,保护自然生态,抵御自然灾害的明智之举。山川物态变化,生态安全,关乎国家安危,朝代更替。在大秦岭历史上就不乏其例。大到一个国家,小到象该碑文中提及到的秦岭脚下涝峪口马西这样一个小小山村,莫非不是如此。变化的不持续,持续的不变化。

以物说史,以物证史。同样是涝河出山口处这一带,也就是《山海经》所说的“牛首之山,涝水出焉”这一地方,在清代末年,鄠县曾出土有西周(或春秋早期)宗妇彝器22件,现分藏于上海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院、故宫博物院等地,器同文有25字,著名历史学家吴大澂、杨宽考证古苴(ji)国,初始于鄠县,后迁四川邛崃。笔者考,今涝河天桥腊家滩,是古苴国地望所在地。其古苴国迁徙之因,源于涝水洪灾之患。古苴国被洪水夷为平地,沙砾遍地,卵石成堆,成为今人所见之十里天桥腊家滩,后该国被迫迁往四川,今四川广元邛崃(qiong-lai)一带。


  不知古不足以言道,知古方可开来。古为今用,知古而鉴今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: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、依靠法制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,最严密的法治,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。”

“生态兴,则文明兴;生态衰,则文明衰。”“兴废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。”国之大者,安不忘危。秦岭峻极于天,发育万物;和合南北,泽被天下。秦岭生态保护,乃国之大者,是当前和今后工作重中之重,秦岭生态保护工作,具有双重性质,创新观念势在必行。既要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守望者,又要做好秦岭地域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的护宝人。《易》曰: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”。因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*,其根和血脉之所在,要管好它,就得读懂它。只有懂得它,才会真心爱护它。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,我们作为秦岭生态绿色保护者,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管好它。

轩辕*帝像

五帝像

《诗经》曰:“丰水东注,惟禹之绩”。

周公

“天下第一谱”——-鄠县《姬宗世谱录》

栗峪

青檀

高清技术提取碑文《买山义行记》


 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

更新于12小时前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